作者简介:宇尘,名郭止之,男,湖南湘阴人,一九四六年出生。一九六五年从长沙市一中高中毕业即下农村,到湖南省江永县井边公社杉木冲农场务农,后调本公社莲塘大队、五四农场及公社加工厂,在农村劳动和生活了十一年整。一九七六年十二月离开井边公社,先后在江永县供销系统、江永县政府办公室、江永县糖厂、中共江永县委政策研究室、江永县体改办公室工作,直至退休。曾任县供销社副主任、县政府办秘书、县糖厂党委书记兼厂长、县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县体改办主任等职。
作品简介:《都庞之子》记载了一群有志的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来到边远山区,他们在农村的经历、劳动、学习和生活及他们不畏艰难,战天斗地的生动故事。本书以时间为主线展开叙述,所写的都是真实的事,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和他们的事迹都有真实的人与之相对应。
《都庞之子》:在时代褶皱里,看见青春的重量
当城市青年的球鞋第一次踏入湘南山区的黄泥地,当钢笔与书本被锄头与稻穗取代,一群长沙知青的命运,便与都庞岭的晨雾、稻田的泥浆、油茶林的清香紧紧缠绕。宇尘的《都庞之子》以亲历者的赤诚,为那段被岁月尘封的青春写下注脚——这不是宏大叙事里的符号,而是带着体温的生命记忆。
一、从课桌到田埂:一群青年的 “成人礼”
1965 年的夏天,高考落榜的杨少清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毛主席“农村是广阔天地” 的题词像一粒种子,落在他与六千名长沙知青的心里。当火车驶离熟悉的城市,他们不知道,江永县的都庞岭下,等待他们的是“头顶蓝天,脚踏黄土”的十年岁月。
小说里的每一天都带着泥土的质感:清晨的哨声刺破黎明,知青们扛着锄头在梯田里跋涉,露水打湿裤脚,泥浆漫过脚踝;午休时蜷缩在田埂上啃红薯,汗水混着泥土淌进嘴里;夜晚在煤油灯下集体学习,蚊子嗡嗡的叫声成了最熟悉的背景音。杨少清的弟弟少明第一次挑粪时呕吐不止,羊冰被蛇吓得摔进稻田,许启亮关节炎发作仍爬着去摘棉花……这些带着痛感的细节,让“上山下乡”从历史名词变成可触摸的生活。
最动人的是他们与土地的磨合:邹新民照着《蔬菜栽培技术》种出红菜苔,曾晗颖在灶台前练就 “无锅巴煮饭”的绝技,杨少清从“握笔杆”到“掌犁耙”,手掌磨出的茧子成了最硬的勋章。当第一茬稻谷收割时,他们发现:青春不必在考场绽放,在稻田里同样能结出饱满的穗子。
二、在苦与甜的褶皱里,藏着最鲜活的中国
都庞岭的风,吹过的不仅是稻田,还有人性的光谱。蒋老老一家像山涧的清泉,用土话教知青们辨草认虫,在寒冬里端来滚烫的姜汤;雯雯从羞怯的乡村少女,变成能说流利长沙话的“半个知青”,她教大家摘毛栗、挖野菜,也偷偷模仿城里姑娘的辫子样式。
生活的苦与甜总在不经意间交织:为了种出“放心菜”,邹新民和闻连海半夜打着手电捉虫,宁愿自己被蚊子咬得满身包;抢收棉花时,许启亮关节炎发作,竟爬着往返三里地,身后的泥路上拖出长长的痕迹;当知青们用树干搭起篮球架,与部队战士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欢呼声惊飞了油茶林里的山雀——苦难里的欢笑,比蜜糖更甜。
时代的浪潮也从未远离。社教运动的风声掠过农场,知青们在生产会之间奔波;当时代的风暴来袭,他们既要守护抢收的粮食,又要在武斗的阴影里寻找出路。但宇尘没有刻意渲染苦难,而是让细节自己说话:被抢收的稻谷散落田间,被偷走的书本成了卷烟纸,知青们在月光下修补田埂时唱起《东方红》,歌声里有迷茫,更有不肯熄灭的热望。
三、为什么我们今天仍需要读《都庞之子》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当“内卷”“ 躺平”成为青年热词,《都庞之子》里的青春显得格外厚重。这群知青曾在煤油灯下讨论“人为什么而活”,在田埂上争论“理想与现实”,他们的迷茫与坚守,与当代青年的精神困境形成奇妙的共振。
书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带着启示:当杨少清拒绝县里的粮食补助,说“农民就该自己种粮”时,我们看见的是对劳动的敬畏;当舒成钰用泻药“治好”田部长的便秘,玩笑里藏着苦中作乐的智慧;当所有人在寒冬里跳进水库冬泳,水花溅起的不仅是勇气,更是对生命力的礼赞。
这不是一本“怀旧之书”,而是一面镜子。它照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青春的本质从未改变——是面对困境时的坚韧,是集体生活里的温情,是在贫瘠土地上仍能开出花来的乐观。正如书中所说:“我们来的时候是带着热血的少年,走的时候是握着泥土的青年。”
四、一部带着体温的“集体记忆档案”
作为当年的知青,作者宇尘没有用宏大叙事解构历史,而是以 “在场者” 的细腻,记录下不该被遗忘的日常:杨少清在煤油灯下写家书时,总把 “辛苦” 改成 “安好”;黎篁和羊冰在月光下补田埂,冻裂的脚泡进热水时疼得直哭,却笑着说“比买鞋划算”;舒成钰用恶作剧给田部长 “治便秘”,背后藏着对长辈笨拙的关心。
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细节,构成了一部鲜活的“知青生活词典”:“苞谷路” 是用鹅卵石铺成的田间小道,雨天不打滑;“三角菜” 是农民招待贵客的大块肥肉,肥得流油却透着真诚;“马齿汗” 是农场的白狗,跟着知青跋山涉水,最后却在异乡流浪。字里行间,是一代人用青春写就的 “生存手册”,也是中国乡村的微观切片。
五、致每一个在土地上扎根的灵魂
翻开《都庞之子》,你会看见:在都庞岭的晨雾里,有少年弯腰插秧的剪影;在油茶林的暮色中,有姑娘们补田埂的歌声;在抢收稻谷的月光下,有知青们互相搀扶的背影。他们曾抱怨过、哭泣过,却从未真正放弃过——因为脚下的土地知道,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流。
这部书写给想了解历史的年轻人:让你知道,曾经有群人和你一样,在迷茫中寻找方向;写给经历过岁月的长者:让你在文字里重逢当年的自己,那些藏在皱纹里的故事,终于有了归宿;更写给所有在生活里 “扎根” 的人:无论你在城市写字楼还是乡村田野,青春的重量,从来都由自己定义。
都庞岭的风还在吹,吹过当年知青种下的油茶林,吹过他们用双手建起的农场,也吹过每一个翻开这本书的人。因为我们终将明白:所谓成长,不过是把“远方” 走成“故乡”,把“陌生” 活成 “牵挂”。
如果你曾好奇一代人如何在土地上书写青春,那《都庞之子》会让你挪不开眼。这不是冰冷的历史记录,而是宇尘以知青亲历者的视角,铺开的一幅带着泥土温度的生活长卷——60 年代的长沙青年背上行囊,从课桌走向都庞岭下的梯田,把钢笔换成锄头,将课本里的理想种进黄泥地。
这不仅是他们的故事,更是每个在生活里扎根的人都能共鸣的成长—— 毕竟,青春的重量,从来都藏在亲手劈开的荆棘与种下的希望里。错过它,就错过了一段不该被遗忘的生命记忆。
一部让历史有温度、让青春有重量的纪实小说
读懂它,便读懂了一代人的坚韧与温柔
责任编辑:罗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