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南水乡的记忆出发,走进英国伯明翰的当代珠宝学府,吴宛彦的创作轨迹是一场关于身份、审美与情感表达的迁徙之旅。她毅然从珠宝鉴定转向珠宝设计,在跨越专业边界的转变中,重新找回了自我与创作的自由。吴宛彦以童年记忆与日常生活为灵感源泉,将细腻情感融入精巧技艺,打造出一件件视觉甜美却意味深长的叙事性首饰。她的作品不仅是佩戴的艺术品,更像是一封封写给内心世界与外部观众的信件,展开一场静默而深刻的交流之旅。
本科阶段,吴宛彦在南京主修珠宝鉴定,并取得了NGTC珠宝学家认证。本以为人生将沿着既定轨道继续深造,深耕宝石学研究,成为一名学术型专家,然而命运的齿轮在一次偶然的对话中悄然转动。那是一位正在英国攻读时装配饰的学姐,与她的交流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当代珠宝的概念在她心中悄然扎根。相比传统珠宝对宝石、贵金属的依赖与对财富地位的象征,当代首饰颠覆了她既有的认知:原来,首饰可以是一种艺术的语言,一种载体,一种与观者和佩戴者对话的方式。那一刻,她意识到自己对这种更自由、更观念化的创作形式怀有强烈的兴趣与向往。准备毕业论文与作品集的过程是一段艰难的过渡期。没有美术或艺术基础的她,从零开始学习金属工艺、综合材料的运用,以及当代首饰艺术的发展脉络。在无数次试验与失败中,她坚持了下来,为自己打开了一条通往当代首饰创作之路的全新通道。这不仅是一次专业上的跨越,更是一次自我认知与表达方式的重塑。
相较于中国首饰教育更侧重成品的视觉呈现,英国作为当代首饰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则更强调创作过程的探索与材料实验的深度。在这里,概念思维与工艺实践并重,孕育出大批先锋首饰艺术家、设计师与工匠。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吴宛彦走进了伯明翰城市大学珠宝学院,开启了她真正意义上的当代首饰旅程。
在学习期间,她的基础工艺得到了系统而深入的重塑。在导师Bridie Lander的指导下,她重新掌握并深化了金工、雕蜡、珐琅、錾刻与建模等多项基础技能,为其日后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技术根基。而导师Sian Handle与Iona McLong对思维方式的引导,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对作品背后“为何如此创作”的深层思考。在伯明翰珠宝学院这座以培养“首饰诗人”著称的学术环境中,吴宛彦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以色彩为语言,以童年为背景,以叙事为核心,并始终关注佩戴体验与观者之间的互动。
在校期间作为驻校艺术家的两年时间里,学校所提供的教学机会、展览平台与国际交流,极大拓宽了她的视野。她独具个性的“糖果美学”与强烈色彩语言获得了国际舞台的关注,其作品先后在中国、英国伦敦及法纳姆珠宝画廊展出,初露锋芒。她的珐琅老师Jane Moore不仅给予了她在技法上的大力支持,更在艺术语言的精炼上给予重要启发。如何打造一件既具日常佩戴性又不失艺术品气质的小型雕塑作品。
吴宛彦在材料和技术上的选择,展现出她对传统与当代交织语言的敏感。在系列作品中,她运用3D建模技术,将银质糖果形态的曲面覆盖以高饱和度单色珐琅,营造出独特的“视觉甜度”;与此同时,她也尝试使用3D打印树脂制作出轻盈、仿若玻璃般通透的糖果饰件。在这里,传统的手工珐琅与当代数字工艺不再相互对立,而是并置融合,共同构建出一种跨越时间与媒介的新叙事语言。对她而言,这不仅是对新技术的实践应用,更是对传统工艺的延续与再创造,是一种在不断变革的技术语境中,对“当代首饰”边界的重新定义。
3D打印树脂小熊软糖
在长达二十余年的中国文化熏陶下,吴宛彦的创作中始终流淌着一股典雅内敛的东方艺术气息。这种根植于骨血的中国古典美学,在她赴英学习当代首饰的四年中,与西方先锋珠宝的观念语言交织碰撞,逐渐孕育出一种融合传统与当代、中与西、叙事与形式的个人风格。在求学与旅行过程中,她的灵感不断被激发。她曾走访世界各大艺术重镇,从大英博物馆到爱丁堡国家博物馆,从卢浮宫到各地的手工艺集市,这些文化与艺术的汇聚之地成为她灵感采集的土壤。
新华村錾刻学习
浮雕錾刻 《鸢尾花》
她对中国传统工艺的热爱并非停留在表层意象,而是身体力行地投入到技艺的学习与实地考察之中。在景德镇,她拜访来自山东淄博的非遗灯工大师仁波,学习灯工玻璃的吹制技艺;在云南大理的新华村,她向錾刻非遗传承人李耀华学习传统浮雕錾刻工艺。通过亲身实践,她不仅掌握了这些珍贵的手工技艺,也更深入地理解了其背后的文化语境与精神内核。这些传统工艺的学习逐步引导她探索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何将中国传统工艺的语言、纹样与结构逻辑,转译并融合进当代首饰设计之中? 她不满足于将传统元素作为装饰性的引用,而是力图打通中西美学之间的逻辑通道,建立一种能够在全球语境中进行自我表达的文化共生方式。
吴宛彦的尝试,不仅是个人艺术风格的延伸,更是一种文化责任感的体现。她通过当代首饰的微观尺度,将传统手工艺从“技”中升华为“道”,以艺术语言为载体推动其在当代社会的再生与传承。
(作者:杨柳)
责任编辑:罗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