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列表页顶部通栏广告
您的位置:中国艺术报 > 资讯 > 正文
在临界时刻策展情绪
2025-07-08 09:09    网络
0

  在伦敦西部的一间展厅中,观众走入的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画廊空间,而更像是一场“即将发生的时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期待感。一位表演者静静站立于房间一角,灯光碎片在雕塑装置上游移,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声音装置节奏。这场展览仿佛是一次临界空间的构建——关于预感、犹豫与转变的感官交织。而站在这场精心营造的不确定情境背后的,是策展人胡燕茹。她所策划的,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种空间中的情绪体验——那些即将被言说的心理状态。

  胡燕茹的策展视野始终倾向于跨学科交汇,而在展览《临界预感》中,这一方向被进一步深化。这场展览于2025年初在伦敦的非盈利艺术空间SET举办,融合了装置艺术、现场表演及参与式工作坊,围绕她所称的“情绪临界状态”展开探索——即人处在确定与变动之间所激发的心理张力。不同于将作品机械地聚合在某一主题之下,胡燕茹构建的是一个具备时间节奏的结构:观众在数日的活动中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逐渐沉入这片不断演化的情绪场域。

  展览《临界预感》

  展览的情绪能量之核心,源于现场表演的介入。借助其舞蹈编导与舞台制作背景,胡燕茹与多位表演艺术家紧密合作,共同发展出一系列与展览空间逻辑呼应的“干预式”行动。这些并非强调戏剧张力的演出,而更像是精细布置的“情绪提示”:演员在展览期间偶尔打断观众动线,调整空间中某些元素,或通过无声的动作模拟观众的迟疑。这样的扰动并非偶然,而是她有意策动的情绪介入。在她看来,表演不是展览的附属节目,而是其概念结构的具身延展。她认为人们走进展览时,往往带着“稳定”与“静止”的期待,可现实并非如此。现实是波动的、偶发的、不断转变的。她希望展览空间也能反映这种状态。

  这种展览构建力源自她在舞蹈科学与教育方面的学术训练。硕士研究期间,她深入探讨了身体感知反馈、本体觉、以及运动激发下的情绪认知机制。这些经验在她的策展实践中悄然构成了深层的结构骨架。在空间布局上,她始终考虑身体如何移动、停顿或犹豫,并据此预测观众行为与情绪反应。在《临界预感》中,她使用灯光、声音与可见性阈值等元素,打造出一种细腻的“感知编舞”;空间情绪在不同展区中悄然转换,调节着观众的内部节奏,而无需明确指令。

  胡燕茹的独特之处,在于她将“情绪”视为结构性的策展要素,而非附属于内容的衍生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展览更像是一份“乐谱”——一种感官元素的构成安排,旨在激发观众的情绪共鸣。她的策展文字同样体现出这一逻辑:语言既具诗性又精准,常常倾向暗示而非直述,给予观者足够的感知空间。

  展览的另一核心维度,是其参与性机制。在展期内举办的一系列工作坊中,观众被邀请回顾自己的人生“临界时刻”——比如徘徊于抉择边缘的不确定、隐藏的渴望与潜在的转变。这些与艺术家及身体实践者共同设计的工作坊,与展览中的静态作品形成互文关系,使抽象的情绪经验得以被具体化地激活。胡燕茹在此不仅策划了展品,更“策划”了观众自身的情绪劳动。

  这种策略反映了她一以贯之的哲学观念:策展可以成为一种“关怀实践”。在这个节奏加速、情绪透支的时代,她主张“慢下来”、重视感知、注重回应。她的展览不强调发声,而更注重倾听;不诉诸说明,而引导唤起。因此,它们成为观众可以在其中感受、共鸣乃至重新构想情绪的场所。

  胡燕茹对“情绪空间结构”的敏锐,并非偶然所得,而是她长期探索身体、社会与符号系统交汇关系的结果。从舞蹈剧场到纪录片制作,从艺术指导到当代策展,她始终关注形式如何承载感情。在她看来,转向策展,并不是职业转换,而是一种表达方式的空间重构。她过去对时间、动作与空间的精细感知,如今转化为了展览编排中的结构节奏。

  同时,她在中英之间游走的跨文化身份,也进一步丰富了她的情绪语汇。她常谈及“文化临界带”这一概念:即不同文化情绪编码并置或碰撞的空间。她的策展方法融合了东方关于克制与秩序的文化理解,和西方关于脆弱性与表达性的表演理论,从而形成一种兼具内省性与社会指向性的策展话语。

  在一个越来越偏向于视觉刺激与表象消费的艺术语境中,胡燕茹的实践强调“微妙之力”。她的展览拒绝被快速浏览,而邀请观众投入更持久的注意与具身的参与。她关注那些在制度语境中常被忽略的情绪:犹疑、尴尬、希望与模糊。这些情绪不是需要被“解决”的问题,而是值得被感知与尊重的经验。

  在艺术界日益关注“关怀、慢速与情绪可持续性”的当下,胡燕茹的实践提供了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模型。她展示了策展如何成为一种“情绪技术”——一种能组织环境、激发共感、维系当下的结构性工具。她的展览不仅在询问“我们看到了什么”,更在追问:“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在自身转变的边界上,我们站在何处?”如她所展现的那样,“策展于临界之处”,是一种与边缘共处的实践:在开始与结束之间,在犹豫与决定之前。这种策展方式敏感、艰难,却也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回应之一。

  作者:莫伟

责任编辑:罗明忠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发送邮箱:918825737@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标签
在临界时刻策展情绪
2025年度科研项目 ​楚雄文化资源 在学校美育浸润
艺术个案研究 | 崔龙成:“匠心”
【重磅首发】周鹏生山水雕塑公园招募合伙人|世界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20 yishubao.net.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艺术报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918825737@qq.com  -  合作QQ: 336787430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