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陷入“形式”与“图式”的终结与西方哲学观念呈现当下,新水墨实践犹如一泓清泉,以其质朴而深邃的艺术观念提醒我们:艺术的真谛不在于"推陈出新"的刻意求变,而在于"能见我所未见"的自我发现;不在于"标新立异"的表面创新,而在于通过持续实践构建真实的个人绘画语言。这种艺术观念不仅颠覆了当代艺术创作的某些迷思,也为中国水墨艺术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启示性的路径。
"能见我所未见"的艺术追求源自艺术家对世界独特的感知方式,陈顺林的新水墨作品常常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捕捉那些被常人忽略的视觉真实——一片飘落的秋叶、一缕透过山峰的烟云,一个寻常村庄的记忆,这些看似平凡的物象在他的笔下获得了诗意的升华,成为通往内心真实的视觉媒介。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艺术是真理的自行置入作品",陈顺林的艺术实践正是通过捕捉那些"未见"的视觉瞬间,让绘画真理得以呈现。这种创作态度与宋代画家郭熙"山形面面看"的观察之道一脉相承,都强调艺术家应保持对世界的触摸与敏感。
"通向自我真实"的艺术实践要求艺术家放弃对表面创新的刻意追求,转而深入探索个人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在陈顺林的水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技法与现代视觉语言的有机融合。他的笔触既保留了水墨媒材的书写性特质,又发展出富有个人特色的表现方式。这种艺术实践印证了美国画家霍珀的观点:"艺术家应该画他所见,而非他所知。"陈顺林的作品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正在于它们是对既有风格的模仿或继承,也是对个人视觉经验的真实记录和创造性转化,同时还有每天的日课作为积累。
在艺术教育实践中,"如何去画"的思维构建比"画什么"更为根本。陈顺林的创作过程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绘画方法论——通过大量实践逐渐发现并确立个人的视觉语法。他的作品常常是反复推敲、修改的结果,每一笔都蕴含着对形式与内容的深思熟虑。这种创作方式与宋代文人画"意在笔先"的传统相呼应,同时又注入了当代艺术的实验精神。法国画家马蒂斯曾言:"当我画一条线时,它应该具有生命。"在陈顺林的作品中,每一根线条、每一块墨色都似乎在诉说着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大量艺术实践是构建个人绘画语言的必由之路。陈顺林的艺术历程表明,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创作积累,艺术家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他的作品从早期较为西方写实的风格,逐渐发展为更具东方抽象意味的视觉语言,这一演变过程清晰地展现了个人艺术语言的生长轨迹。这种实践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一种持续的探索过程。正如黄宾虹所言:"作画如写字,须日日练习。"陈顺林对水墨的长期研习和对创作方法的不断反思,使其作品最终呈现出既传统又当代的独立面貌。
在当代艺术语境下,陈顺林的新水墨实践提供了一种回归艺术本真的可能性。他的艺术观念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创新不在于外在形式的标新立异,而在于内在真实的深刻表达。通过"见我所未见"的观察方式和"通向自我真实"的艺术实践,陈顺林在水墨传统中找到了具有当代意义的表达方式。这种艺术实践不仅为水墨艺术的现代转型提供了范例,也为整个当代艺术界提供了一种值得深思的创作态度——艺术创作的本质是艺术家与自我、与世界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式创新只是手段,自我发现才是目的。
陈顺林的新水墨艺术以其质朴而深邃的美学追求,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的艺术之路:在喧哗与骚动的当代艺术界中保持内心的清醒,通过持续的继承实践与反思,发现并表达那些真正触动自己内心的组建视觉真实。这种艺术实践不仅是对水墨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更是对艺术本质的深刻回应——艺术终究是关于如何真实地认知看见和内省表达。
责任编辑:罗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