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 深刻阐明了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也凸显了民族精神在抗战中的强大力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回首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铸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抗战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特此举办 “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此次展览汇聚了众多优秀美术作品,艺术家们用丰富的艺术形式和精湛的创作手法,再现了抗战时期的烽火岁月,展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家国情怀。
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历史的见证,是对那段伟大抗战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希望观众能从这些作品中汲取力量,铭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艺术经历:
1986年作品〔寿星〕入选北京市美展
1994年作品〔梦恋〕入选国际艺苑展出
1995年在北京云峰画苑举办二人联展
作品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杂志播放报导
同年应邀前往澳大利亚首都墨尔本举办个人画展
2004年 在台湾台北市万芳美术馆,新庄文化艺术中心,嘉义市228纪念馆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
2006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绘画基础技法丛书:单因素素描教程)
东方神韵的现代转译:邢正油画中的文化觉醒与形式革命
邢正的艺术生涯是一场从西方写实传统向东方写意精神皈依的漫长跋涉。1940年生于陕西眉县的他,1959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这段学院训练虽奠定了他扎实的苏派油画基础,却未能框限其艺术灵魂的觉醒。1983年的敦煌之行成为他创作的转折点——面对千年石窟的斑驳色彩与流动线条,他被“民族艺术的辉煌”震撼,痛感“轻视传统文化之误”。自此,他毅然转身,从西方技法中突围,开始了“水与油色彩交溶”的试验,试图在亚麻布上重现壁画历经风沙侵蚀后的肌理与神韵。
《被光照而欢舞》117x97cm
《得胜的信心》117x91cm
《花的启示》117x91cm
他的画布上涌动着两种文化的激荡。那些看似粗犷的“疯狂笔触”与“奔腾色彩”,在《寄托》《无睹》等作品中凝结成“似像非像”的人形轮廓——北魏壁画的飞动之势、德国表现主义的情绪张力、现代派的色彩构成,在此交织成全新的视觉语言。他尤擅以神话符号为容器,盛放当代人的精神困境:《寿星》将民间福神的皱纹转化为山水画般的皴擦,仙鹤与灵芝化作色块交响;《荷花仙女》衣袂翻飞如敦煌飞天,却在靛蓝与朱红的碰撞中暗喻现代身体的异化。这种对传统的转译并非简单挪用,而是通过刮刀制造剥蚀感、油彩模拟水墨渗透等技法革命,使东方意象在油画媒介中重生。
《回眸》 100x80cm
《两个时空的对话》98x91cm
《民间的祈盼》117x91cm
邢正的创作始终抗拒着时代的喧嚣。即便在1990年代艺术市场勃兴时,他仍坚守“绘画绝非商业或装饰,而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投射”。这种纯粹性体现在他对材料的实验精神中:1996年澳大利亚个展期间,土著绘画的原始力量启发他进一步探索“绘画材料与技法的综合运用”。在《伊甸园》系列里,人物肌理如敦煌泥塑般粗粝;《荷花》的叶脉则透出写意线条的飘逸,让油彩承载了宣纸的呼吸。
《魔幻的表与里》117x97cm
《弃绝贪欲》100x80cm
《世间组合 阴与阳》194x130cm
2006年出版的《单因素素描教程》是他艺术理念的教学延伸。书中提出“单因素教学法”,主张将形体、光影等要素分解训练,看似针对美术考生,实则暗含他对东西方艺术本源的思考——正如他通过拆解油画语言重构东方意象,这本教程也试图在基础训练中植入“离形得似”的写意基因。这种教育观与其创作形成镜像:都试图在全球化语境中,为本土艺术寻找不卑不亢的立足点。
《舞的魂灵》116x80cm
《卸妆前后》117x91cm
《在纯真的甜美中》80x65cm
《在殿后》117x91cm
从1994年北京云峰画苑的二人联展,到墨尔本个展引发澳媒惊叹“让西方看见中国油画的革新”13,再到2004年台湾美术馆的巡回展览,邢正始终践行着“扎根民族沃土,再吸收世界渗透”的信条1。他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法层面的中西融合,更在于将敦煌石窟的幽深精神引入当代语境,证明传统是活态的基因而非化石。当观者站在《厉柔之美》前,看扭曲舞者如火焰般撕扯画面时,看到的不仅是色彩与线条的狂欢,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化阵痛中迸发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罗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