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列表页顶部通栏广告
您的位置:中国艺术报 > 展讯 > 正文
《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全国美术作品展 |周振威 2025
2025-08-02 02:14    网络
0

  前言

  此次展览汇聚了众多优秀美术作品,艺术家们用丰富的艺术形式和精湛的创作手法,再现了抗战时期的烽火岁月,展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家国情怀。

  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历史的见证,是对那段伟大抗战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希望观众能从这些作品中汲取力量,铭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周振威,江苏无锡人,生于195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

  江苏省苏州艺术高级中学美术教师,江苏省美术特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专著有《速写教程》、《吴门画派名作欣赏》、《周振威美术作品集》、画册《因心随缘》、影像教材《周老师讲高考美术》及教学论文数十篇。

  笔墨绘丹心 丹青照汗青

  —— 记江苏省美术特级教师周振威的艺术之路与抗战主题创作

  在江南文脉浸润的苏州,有一位将艺术教育与国画创作深耕半世纪的老者,他便是江苏省美术特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周振威。从三尺讲台的授业解惑到宣纸之上的笔墨传情,从对吴门画派的深耕细研到以丹青铭刻抗战历史,他用一生的执着诠释着艺术与责任的真谛。

  1950 年,周振威出生于江苏无锡这片钟灵毓秀之地,江南的山水人文如艺术的种子,在他心中早早扎根。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后,他与苏州艺术高级中学结下不解之缘,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美术教育生涯。作为江苏省美术特级教师,他不仅是技法的传授者,更是艺术精神的播火人。其专著《速写教程》系统梳理入门技巧,让无数初学者叩开速写艺术之门;《吴门画派名作欣赏》深入解析传统文脉,为学习者搭建起与经典对话的桥梁;影像教材《周老师讲高考美术》及数十篇教学论文,凝结着他 “教学相长” 的教育智慧。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教学的积淀反哺着他的创作,让其国画理念愈发醇厚。

  在国画写意人物领域,周振威的创作独树一帜。他以墨为骨,以笔为魂,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人物神韵。“写意塑侠风” 系列中,侠义之士虽衣着质朴,却在干练线条与墨色渲染下尽显豪爽正义;“彩墨染贤韵” 的探索里,色彩不再是装饰,而是传递人物品德的载体,贤能者的睿智、高洁者的淡雅皆在笔墨交融中自然流露;“笔意勾逸士” 时,山林漫步的悠然、庭院沉思的静谧,都在他独具意趣的笔触下鲜活起来,尽显传统文人精神的当代演绎。《周振威美术作品集》《因心随缘》等画册,正是他艺术心路的生动注脚。

  2025 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已 76 岁高龄的周振威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祖国的赤诚,耗时一个多月创作了四幅抗战主题作品,用画笔唤醒民族记忆。

  《游击队之歌》210x125cm

  第一幅《游击队之歌》灵感源自那首鼓舞人心的抗战歌曲。画面以三层递进式构图展现千军万马之势:前排狙击手沉着冷静,指挥者果断自信,大刀汉横眉冷对,中央双枪女将满腔悲愤,每个人物皆栩栩如生。画中的日式机关枪、德式冲锋枪,象征着战斗缴获的胜利果实;巍峨的山峦与坚毅的青松,则暗喻着不屈的民族意志。创作中,周振威几度泪目:“他们在苦难中甘洒热血,我们如今的幸福来之不易。”

  《游击队之歌》 局部

  《游击队之歌》 局部

  《游击队之歌》 局部

  《游击队之歌》创作中

  第二幅《夜袭浒墅关》聚焦苏州本土抗战史。1939 年 6 月 24 日夜,风雨交加中,江南抗战义勇军突袭浒墅关火车站,全歼日军三十余人。这幅 160×96 公分的作品里,火光冲天映照着战士们的英勇,硝烟中倒地的日式武器与太阳旗,宣告着侵略者的溃败,正应了 “义勇夜袭灭倭寇,吴关大捷振国威” 的豪情。

  《夜袭浒墅关》160x96cm

  当家人心疼他酷暑创作辛苦时,周振威却笑称:“小时候就爱画打仗的画,没想到七十六岁还能‘过把瘾’。” 这份乐观背后,是老艺术家对历史的深情回望。

  《夜袭浒墅关》创作中

  第三幅《革命挚友 肝胆相照》以水墨写意再现陈毅、粟裕与朱履先的革命情谊。辛亥革命元老朱履先在抗战时期为新四军捐钱捐物、征粮助战,与将领们结下深厚情谊。画中三位人物姿态各异却气宇轩昂,笔墨皴擦点染间尽显肝胆相照的赤诚。

  《革命挚友 肝胆相照》创作中

  《革命挚友 肝胆相照》150Ⅹ96cm

  《革命挚友 肝胆相照》局部

  《革命挚友 肝胆相照》局部

  《革命挚友 肝胆相照》局部

  第四幅《冲山岛突围》定格太湖游击队的悲壮瞬间。1944 年 9 月,55 名抗日志士在冲山岛遭日伪军包围,31 人壮烈牺牲,24 人成功突围。周振威以 “冲山围剿悲歌处,浴血抗战浩气存” 的题句,让这段历史在丹青中永存。

  《冲山鸟突围》150X85cm

  《冲山鸟突围》局部

  7 月 17 日,这四幅作品亮相苏州革命博物馆《浓墨绘戎耀,重彩写今生》纪念展,观者无不动容。其中《游击队之歌》《夜袭浒墅关》《冲山岛突围》被博物馆永久珍藏,《革命挚友 肝胆相照》则赠予朱履先后人。

  与抗日爱国将领朱履先老先生的孙子朱亚伟先生

  在陈毅、朱履先、粟裕画像前合影

  朱履先(1884—1959)原名朱先志,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人。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回国后,受到慈禧太后的接见,分配到清王朝新军第三十四标 (相当于团)任管带 (相当于营长),驻扎在南京城内。 参加辛亥革命,任陆军第二师团师团长,授予陆军中将衔。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南京举行第一次阅兵时,履先任这次阅兵式的总指挥,时年29岁,被誉为“江苏三杰”之一。

  在周振威的艺术创作谱系中,一组绘制于八十年代的苏北革命抗战老区农民写生画,展现了他艺术视野中别样的厚重与温度。这些作品以质朴的笔触捕捉老区百姓的鲜活群像,既是对特定时代生活风貌的生动留存,更暗藏着与他后来抗战主题创作一脉相承的精神联结。

  画中,皆以写实与写意交融的手法勾勒:黝黑的面庞、粗糙的手掌、补丁的衣衫,在笔墨皴擦中透着岁月的沧桑;而眼神里的坚韧、眉宇间的淳朴,又藏着老区人民历经战火洗礼后对生活的执着。苏北大地曾是抗战的热土,这些八十年代的农民,或许正是当年支前群众的缩影 —— 他们的父辈曾推着独轮车支援前线,曾用粗粮哺育过游击队员,血脉里流淌着与土地共生的顽强。

  周振威以平视的视角贴近这些平凡身影,没有刻意的美化,却在眉眼流转、肢体姿态中,让观者感受到老区人民骨子里的硬朗与善良。这些写生不仅是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更像是为日后创作抗战题材埋下的伏笔:正是对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深刻理解,让他后来笔下的战士、将领有了更坚实的情感根基 —— 那些为家国而战的英雄,本就是从这些农民中走出的子弟;而支撑抗战胜利的,正是这千万百姓的不屈意志。八十年代的笔墨为历史存照,也让他的艺术创作在时代与历史的交织中,更显深沉的人文关怀。

  从教书育人到以画铭史,周振威用笔墨书写着对艺术的热爱、对教育的忠诚、对历史的敬畏。这位江南老者的笔端,既有吴门画派的温润底蕴,更有穿越时空的民族豪情,在岁月长河中静静流淌,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罗明忠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发送邮箱:918825737@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标签
《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全国美术作品展 |周振威
《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
展览预告 | 当代说唱俑——刘世军雕塑展
《岁朝华章》——朱文辉作品邀请展 | 2025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20 yishubao.net.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艺术报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918825737@qq.com  -  合作QQ: 336787430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