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15 日,伴随“世界神识(ANIMA MUNDI)” 大展的启幕,旦美术馆正式在海南陵水揭开面纱。这座扎根自贸港核心区域的艺术机构,并非简单的展览空间,而是海南文化强省战略中的关键支点 —— 它以“联结本土根脉、搭建国际桥梁、激活公共精神”为核心使命,为封关运作关键期的海南注入持久的文化动能,成为观察中国对外开放文化维度的重要窗又。

自贸港文化开放的“实体坐标”
在海南全力打造“文化自贸港”的进程中,旦美术馆的落地具有鲜明的战略价值。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海南正从“政策试验田”向“文明新范式”跨越,而文化开放是这一转型的核心引擎。旦美术馆的出现,恰好填补了高端艺术场馆在区域文化生态中的空白,成为承接国际文化交流的“实体枢纽”。

此次“世界神识”展览的举办,正是对海南文化开放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展览集结裴炳雨、克来托 ・ 莫纳瑞等十余位中外顶尖艺术家,其顺畅落地印证了海南自贸港制度集成创新的成效。这种“艺术先行”的实践,不仅向全球传递了海南文化开放的坚定信号,更以柔性方式塑造着自贸港“时尚现代、包容自信”的国际形象。与海南近年兴起的国际演艺热潮形成呼应,旦美术馆正推动文化交流从“流量集聚”向“价值沉淀”升级。如果说特拉维斯 ・ 斯科特巡演、坎耶 ・ 维斯特试听会带来的是短期文化焦点,
旦美术馆则通过常设展览、学术论坛、藏品研究等常态化运营,将瞬时流量转化为持久的文化影响力,为海南构建“全球文化精英汇聚地”提供坚实支撑。
本土根脉与世界视野的“融合引擎”
旦美术馆的核心使命,在于实现海南本土文化与全球艺术潮流的深度对话,让地方特色成为国际交流的独特名片。“世界神识”展览中的在地项目“旦之心 ・ 光启之塔”,正是这种融合理念的典范。这件由意大利95岁国宝级艺术家克来托 ・ 莫纳瑞(Cleto Munari )与著名艺术家、建筑师姜涛联合创作的雕塑,以汉字“旦”为灵感,将黎族织锦的古老符号融入几何形态的现代建构中,解码“破晓新生”的东方哲思。

在学术建构上,旦美术馆更致力于挖掘海南文化的全球价值。展览学术主持尹在甲指出,海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开放包容、敢闯敢试”的文化基因与“世界神识”所倡导的“宇宙精神联结”高度契合。美术馆通过将道家“道”的理念、儒家“天地之心”与当代生态命题结合 ,既扎根本土文化谱系 ,又回应人类共同关切,为海南文化“走出去”开辟了新路径。
在此次展出的《手迹》系列中, 雕塑家的工作被最终简化为手部的一捏一握,并通过这个最为基本的身体行为暗⽰了创作者与材料对象的实质关系 。被手掌挤压过的粘土以其自身特性中的顺从与柔韧成为了艺术家身体最忠实的记录者。在粘土表面凹凸起伏的印痕中,雕塑家的手成为了无法否认的绝对存在。而艺术家在对自身身份进行确认的同时也赋予了粘土以全新的命名——通过与艺术家身体的互动,这一在雕塑的历史中长期充当形象载体却被视而不见的柔软材质第一次成为了自身的肖像,并借助21世纪的工业技术程序获得了公共化的纪念碑性。在同步展出的录像作品《肉身成道》中,身体作为起因的不可或缺性被更为明确地揭⽰出来,艺术家捏握泥土的每一个发力瞬间均被高速摄影机记录,使得雕塑的创作过程更接近于一场行为演出。在展厅幕墙上持续进行着“表演”的手填补了雕塑外部凹陷出的时空空缺 ,将二者合并为一个完整的现场。

公共精神与文化认同的“培育土壤”
作为公共文化空间,旦美术馆肩负着“以文化凝聚共识”的使命,这与海南自贸港构建“多元共同体”的需求高度契合。在人又流动频繁、文化背景多元的自贸港,艺术成为跨越地域、族群的通用语言,而美术馆则是培育这种共识的重要场域。
更具深意的是,旦美术馆以艺术为媒介,推动公众思考自贸港的时代命题。“世界神识”展览中,曹雨西的数字作品《大世界》探索技术与人性的边界,高伟刚的装置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作品引导观众从艺术视角审视自贸港建设中的发展与平衡问题。艺术家建筑师李豪的作品《Pop Star》并不试图提供一种关于“力量”的单一答案,而是把力量呈现为一种张力:稳定的几何内核与不确定的环境、情绪、光线相互牵扯。对我来说,它是一种理性结构与浪漫冲动并置的状态——坚定,但始终在变化之中。正如美术馆负责人所言:“我们希望这里不仅是看展的地方 ,更是让不同背景的人对话、思考、共建精神家园的空间 —— 这正是艺术对自贸港最珍贵的贡献。”


展览基本信息
展览名称:世界神识(ANIMA MUNDI)
展期:2025年11月15日 - 2026年2月15日
主办方:天地在线、旦生数科出品人:信意安、陈祥斌
学术主持:尹在甲
策展人:阎玉婷(Kira Yan)展出地点:旦美术馆
责任编辑:罗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