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左汉儒,男,24岁。中国四川成都人。高中毕业后,进大学之前曾经商业发行了游戏剧本杀《深林》,取得成功。除了游戏,也热爱诗歌创作。创作本书时就读于英国提赛德大学游戏设计专业。从小因为受到外公的启蒙,热爱古汉语。2025年毕业后就职于腾讯游戏项目,致力于通过游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这本《走下书架的诗经》是他出版发行的第一本再创作的诗集。
周洁,女,中国四川成都人,左汉儒母亲。曾就读四川外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1992年全国英语竞赛专业组一等奖。自幼受到文史专家父亲的启蒙,热爱传统文化。曾在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担任全职翻译。后来就职外企,并在多家外资银行工作。最高担任高级副总裁。在经历过中英文的对比之后,愈加欣赏中国文明和文字。退休前转战教育事业,给中小学生教授综合国学课程,涉及历史地理、古典文学。 《诗经》是综合国学课中重要的部分,也是特别受家长学生欢迎的内容。
作品介绍:本书收录了《诗经-国风》中从《周南》到《卫风》的诗歌共计64首。周洁老师在诗经的原文下面对生僻字加上了注解和拼音;在诗词主体的右侧,对应每个章节加上了章节注解和欣赏;在每首诗的后面提供了整首诗的背景故事和赏析。作者也试图结合现代的生活场景对《诗经》所体现的哲学思想进行诠释。左汉儒同学在每行诗的的下面用绝句的形式对于古老的《诗经》进行了再次创作,见黑体字。以诗译诗,基本保留了原文的意思。
让《诗经》走下书架:这本文集会让你重新爱上中国最古老的浪漫
当我们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里步履匆匆,当网络热词取代了诗词雅韵,有一部跨越三千年的经典,正等待着从书架的角落走出来,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就是《诗经》。而周洁、左汉儒母子合著的《走下书架的诗经》,正是打开这部经典的一把温柔钥匙,让晦涩的古文变成鲜活的生活场景,让遥远的先秦风情成为可触摸的情感共鸣。
如果你曾以为《诗经》是 “关关雎鸠” 的单调重复,是生僻字堆砌的晦涩文本,那这本书会彻底颠覆你的认知。它不是严肃的学术专著,没有枯燥的考据和冰冷的注释,而是两位作者用“外行”的视角、“内行”的用心,为普通读者搭建的一座通往先秦的桥梁。作者周洁并非汉语文学专业出身,却凭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查阅海量资料、观看无数讲解视频,把专业术语转化为“唠家常”的语言;24 岁的左汉儒则以年轻人的敏锐,用现代诗歌形式重新创作《诗经》名句,让““宴尔新婚,不我屑以”变成“新婚鸳鸯戏春水,不知独柳近黄昏”,让古老的哀怨与当代人的情感瞬间同频。
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诗经》里藏着最真实的人生百态,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并无二致。它有大龄剩女的焦虑——《摽有梅》里“摽有梅,其实七兮”,女子看着树上的梅子日渐稀少,急盼良人前来;它有对爱情的直白告白——《野有死麕》中“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小情侣约会时的娇羞与雀跃,穿越千年仍鲜活生动;它也有对生活的朴素智慧——《螽斯》用蝈蝈繁衍的场景,教会孩子“振振兮(振奋向上)”“绳绳兮(仔细观察)”“蛰蛰兮(忍耐蛰伏)”,把深奥的道理变成朗朗上口的日常叮嘱。这里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 “圣人语录”,只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的灵动,“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的直白,甚至 “墙有茨,不可扫也” 的辛辣讽刺,让你看到先秦百姓和我们一样,有欢喜、有忧愁,有对美好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吐槽。
这本书最动人的,是它让《诗经》从 “古籍” 变成 “生活指南”。如果你是家长,书中精选的篇章是绝佳的亲子启蒙素材:《麟之趾》用麒麟 “不践生灵、不伤人” 的特性,教孩子善良本真;《桃夭》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的烂漫,告诉孩子成长该有的模样。每天和孩子念一句 “有没振振兮”“有没绳绳兮”,传统文化的种子便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如果你是年轻人,书中对爱情、事业、生活的解读会让你豁然开朗:《关雎》不只是 “男追女” 的浪漫,更是 “两性和谐、家庭美满” 的生存智慧;《击鼓》里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的誓言,让我们重新思考爱情的本质不是轰轰烈烈,而是长久陪伴;《谷风》中被遗弃妻子的哀怨,也会让我们懂得珍惜身边人,警惕情感中的冷漠与背叛。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还藏着一段温暖的创作故事。周洁与左汉儒是母子,曾经因学业问题产生过隔阂,而共同编撰这本书的过程,成了他们修复关系的契机。周洁写下赏析,左汉儒进行诗歌再创作,每一次文字的碰撞,都是一次心意的靠近。书中字里行间不仅有《诗经》的温度,更有母子间的理解与包容 —— 这种私人化的情感注入,让这部作品多了一份打动人心的柔软。就像作者在序言里说的:“看完以后你就不是原来的自己了。你会觉得自己如此幸运,降生在这样一个有着伟大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度!”
或许你会问,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诗经》?因为它是我们文化的根脉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的思念,“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的承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的修养,这些刻在我们基因里的情感与价值观,都能在《诗经》里找到源头。而《走下书架的诗经》,就是帮我们找回这份文化基因的向导。它会带你走进先秦的田间地头,看先民 “采采芣苢” 的忙碌;带你站在淇水之畔,听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的故事;带你坐在农家炕头,感受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的时序更迭。
现在,就请把这本书从书架上取下来,或者为它在你的书架留一个位置。无论是通勤路上的碎片化阅读,还是睡前与孩子的亲子共读,或是周末午后的沉浸式品读,它都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收获:你会开始用 “蒹葭苍苍” 形容深秋的芦苇,用 “巧笑倩兮” 赞美身边的美好,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鼓励遇到困境的自己。当《诗经》里的文字不再是试卷上的考点,而是生活里的诗意,你会发现,原来传统文化从未远离,它一直藏在我们对美好的感知里,藏在我们对情感的珍视里,藏在我们对生活的热爱里。
《走下书架的诗经》,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次与三千年文明的温柔相遇。让我们跟着它,重新读懂 “诗三百” 的浪漫与智慧,让古老的经典照亮当下的生活,让文化的血脉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罗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