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尼古拉·布里奥提出的“关系美学”,如同一颗思想炸弹,重塑了艺术的坐标——艺术不再仅仅关于物品的创造,而更多转向人际关系的建构。三十年后,在被誉为“中国巴比松”的浙江古堰画乡,一个名为《情绪野生Wild Moods 2025》的艺术事件,以一种极为本土化的方式,为这一理论提供了生动的当代实践。更值得关注的是,推动这一实践的,并非传统美术馆,而是一个名为“52赫兹数字游民社区”的青年创意组织。
这场艺术事件的核心,是一次深刻的策展范式转移:它所关注的,不再是作为最终结果的“艺术品”,而是作为动态过程的“关系生产”。整个项目由三个彼此渗透、相互支撑的板块构成,其结构本身,即是一种宣言:
1.展览《内心的气象学》:内心风景的当代呈现,情绪作为可读样本
展览坐落于古堰画乡艺术中心,一座由建筑师孟凡浩操刀设计的新地标。其开放布局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将小镇日常引入其中,营造出充满烟火气的公共客厅,为这场内心实验提供了自然起点。
展览呈现“巴比松精神”的当代转向,如19世纪法国巴比松画派聚焦真实自然,作品不再是纯美学客体,而成为可读的“情绪样本”与通往“内心风景”的入口。

古堰画乡艺术中心(图片由"情绪野生"项目工作组提供)

展览现场(图片由"情绪野生"项目工作组提供)

《恿》梁世嘉,综合材料丨可变

《小明同学的一生》季侯风,摄影装置丨可变
2.《情绪作为我的原料》国际艺术驻留:关系结晶,跨文化共创的在地实验
4位国际艺术家(Helen Frosi、Ise Sharp、Jade Gaskin、Oliver Eglin)与6位中国青年艺术家(陈春旺、董珍、黄笑、李范、马子豪、张通)应邀来到古堰画乡,开展了为期两星期到两个月不等的在地驻留。

驻留艺术家李范在古堰画乡艺术中心的个人工作室工作(图片由"情绪野生"项目工作组提供)

驻留艺术家马子豪在古堰画乡写生(图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驻留艺术家黄笑在古堰画乡艺术中心的个人工作室接受采访(图片由"情绪野生"项目工作组提供)

驻留艺术家拜访钟明东古琴工作室(图片由"情绪野生"项目工作组提供)

驻留艺术家奥利弗·埃格林(Oliver Eglin)在瓯江渔船上摄影(图片由"情绪野生"项目工作组提供)

驻留艺术家伊瑟·夏普(Ise Sharp)在瓯江畔淘洗蓝晒作品(图片由"情绪野生"项目工作组提供)

驻留艺术家在徐郑真老师的指导下在体验植物染工艺(图片由"情绪野生"项目工作组提供)
其中几位国际艺术家还与当地手工艺人展开为期一个月的结对共创。其成果与其说是具体的作品,更不如说是这段交流、碰撞与合作的“关系结晶”。

奥利弗·埃格林(Oliver Eglin),《瓯江景象 01》,彩色相纸输出,25.4 × 31 cm

杰德·加斯金(Jade Gaskin),《漫游的茶壶系列》、《陶瓷猫系列》,陶瓷,尺寸不等

海伦·弗罗西(Helen Frosi),《蜻蜓点水》,2025,综合材料(布面、墨、麻绳、植物染棉线、樟树叶、风化木),100x30x20cm
3.《野生调制》公国际艺术工作坊: 感官联结,消融边界的艺术实验室
驻留艺术家将他们的在地体验和创作方法论,结合到一系列工作坊中,消融了创作者与观看者的边界,将艺术现场转化为一个临时的“关系实验室”。
从张通的“色彩观察”、陈春旺的“超轻黏土”,到杰德·加斯金(Jade Gaskin)的“墨无所印”版画工作坊,创作成为内观的路径;而在户外,艺术则转化为重新感知世界的方式——海伦·弗罗西(Helen Frosi)的“山水回响”静默漫游、伊瑟·夏普(Ise Sharp)的“与自然共鸣”姿态绘画,以及奥利弗·埃格林(Oliver Eglin)的“风景摄影”工作坊,皆邀请人们唤醒身体感官,与古堰画乡的风、光、水、土建立直觉而崭新的联结。

海伦·弗罗西(Helen Frosi)的“山水回响”漫步工作坊(图片由"情绪野生"项目工作组提供)

杰德·加斯金"墨无所印"版画工作坊(图片由"情绪野生"项目工作组提供)

陈春旺"超轻粘土"工作坊(图片由"情绪野生"项目工作组提供)
“对我们来说,这个项目最核心的‘作品’,其实是它所催生的‘新关系’,”项目总负责人解云垚如此定义,“无论是国际艺术家与本地匠人跨越文化障碍的合作,还是公众在工作坊中形成的短暂却真实的交集——这些才是我们真正关注的。我们试图实践的组织方式,它的核心能力不再是空间与藏品,而是连接人与激发人的能力。”

奥利弗·埃格林(Oliver Eglin)的风景摄影工作坊(图片由"情绪野生"项目工作组提供)
这种策展逻辑,与百年前的巴比松精神形成某种跨越时空的呼应。如果说巴比松画派的革命性在于将艺术家从画室中解放,直面自然与劳动现场,那么《情绪野生》的探索,则是在数字时代,将艺术家从“为美术馆生产作品”的既定轨道中释放出来,投入到真实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去。
项目组核心成员之一的陈桑榆表示:“我一直希望艺术可以用人人参与的方式发生,驻地正是一种极好的在地实验协作方式,在这里艺术与人、人与自然的故事都是丰富而不可预料的……”
“我们始终聚焦自然与个体的关系,而《情绪野生》则进一步将焦点从艺术形式转向人的内心体验。”项目组核心共创方QUICK龟壳影像社区的周思武补充道。
《情绪野生》的实践提示我们,当下的艺术也许正经历一场从“物”到“事”、再到“场”的深层转向。艺术的价值不再仅仅凝结于作品的物质形态或观念表达,更在于它所能激发的社会互动与关系网络。对于正在探索艺术如何更深入介入社会现场的中国当代艺术界而言,这个由数字游民社群在乡村场域中发起的“关系实验”,无疑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起点。
《情绪野生Wild Moods 2025》活动信息:
主办方:莲都区人民政府
承办方:丽水莲都农文旅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52赫兹数字游民社区
项目统筹:52赫兹数字游民社区
项目总负责人:解云垚
策展人:解云垚、周思武、陈勇、刘宗璇、陈桑榆
(以下人名按首字母排序)
参展艺术家:
白尧、黄笑、陆雨心、曹栌尹、黄杨茗、马子豪、陈春旺、季侯风、孟繁宇 、陈墨、蒋佳霖、欧阳宇、陈雨萌、鞠杨、沈同舟、董珍、 李范、王凯、杜雨婷、李钧焓、王岚彬、段亮鹃、李世捷、吴恒志、方瑞、李锐、吴雨擎、关屿、李苑琛、杨源深、谷蔚然、李永光、查奥楠、郭楚微、 梁世嘉、查未澜、何玮佳、刘江昊、张通、胡心亭、鲁林峰、赵利奇、黄佳怡
驻留艺术家(国内):陈春旺、董珍、黄笑、李范、马子豪、张通
驻留艺术家(国际):Helen Frosi、Ise Sharp、Jade Gaskin、Oliver Eglin
本地合作艺术家/手艺人:兰金美、朱小红、李俊、梁丽勇、徐郑真
项目工作组:常溪亭、陈晶晶、陈雯 、丁楚、桂瑞鸿 、胡恬、蒋泽锋、赖佳聪、李依遥、李秀月、罗辑、马琰菁、王子欣、吴若菲、张佩瑶、郑谨沂、周墨菲、周夏憧、周泳其、朱家羽、朱馨怡
视觉设计:许焕枫
翻译工作:张佩瑶、周墨菲
摄影工作:李依遥、刘玥茗、幸小榆、曾文雄
联合呈现:QUICK龟壳影像社区(周思武、陈勇、刘宗璇)、陈桑榆
责任编辑:罗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