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镜像,始终以感性形式编码着个体与时代的双重记忆。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生态的当下,艺术创作已突破地域与媒介的藩篱,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活性载体。本研究以艺术家个案为棱镜,旨在穿透作品表层的形式美学,探求其背后交织的文化基因、心理图式与社会能量场。
传统艺术史研究常受限于风格演进线性叙事或天才论范式,易将艺术家简化为艺术运动的时间注脚。本课题则尝试构建“微观—中观—宏观”的三维研究模型:通过视觉符号的考古学解构(微观),还原个体创作系统的生成密码;借助跨地域艺术家社群的比较研究(中观),定位个案在文化迁徙中的坐标位移;最终连接后殖民理论、媒介生态学等视角(宏观),揭示艺术实践如何作为社会变革的隐形推手。方法论上,除图像志分析与档案梳理外,更引入数字人文工具进行创作母题的语义网络建模,并采用参与式民族志深入艺术家工作室,捕捉未被文本化的创作现场逻辑。
此研究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填补某艺术家系统性研究的空白,更试图回应当代艺术研究的范式危机——当NFT艺术颠覆物质性、AI创作挑战作者主体性时,个案研究如何超越传记式书写,成为解码文化转型的密匙?我们期待这项研究能为艺术社会学提供新的分析单元,同时启示文化机构构建更具生态性的艺术评价体系。
全文将以“创作语言的重构—文化身份的协商—社会介入的路径”为线索,在流动的现代性语境中,展开一场关于艺术主体性如何在不同权力场域中自我重塑的思想实验。这既是对个体艺术生命的深度凝视,亦是对艺术何为的当代诘问。
迪力夏提·依米提,男,维吾尔族,本科,1973年9月28日出生在库车市。
1994年9月参加工作,1994年9月先后在库车市第一中学,新疆艺术学院油画系进修,林基路小学当美术教师,新疆师范大学就读双语和本科,在教育局工作,后在幸福城社区翰墨梨苑艺术绘画室工作至今。
2008年《回家》油画作品入选新疆青年画家展,
2022年《肖像画》油画作品入选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石榴花开》第二届迎新美术作品展。
《烽火台三》2024年自治区社科联知道,库车市各部门协同“抒龟兹画卷·绘库车宏图”库车书画科普联展,被库车市博物馆永久收藏。2024年《烽火台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归国华侨联合会,新疆美术家协会,阿克苏地区归国华侨联合会和阿克苏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最美阿克苏-阿克苏是好地方”美术作品展中入展。新疆阿克苏地区美协会员,新疆油画学会会员。
《胡杨》油画50x60cm
《胡杨林二》油画60x80cm
《胡杨三》油画54x73cm
《苏巴什古城一》油画50x60cm
《苏巴什古城二》油画50x60cm
《烽火台一》油画50x60cm
《烽火台二》油画50x60cm
《烽火台三》油画50x60cm
《龟兹烽火台四》油画110x90cm
《龟兹烽火台五》油画70x90cm
《大峡谷》油画60x80cm
《肖像画》油画50x60cm
《自画像》油画40x50cm
《睡觉的男孩》油画60x80cm
《烟雾》油画53.5x45cm
《一滴水》油画70.5x100cm
《肖像》油画80x54cm
《儿子》油画30x40cm
《兄弟》油画40x50cm
《蓝色印象》油画40x50cm
《天真的时光》油画53.5x45cm
《阿迪力》油画50x80cm
责任编辑:罗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