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列表页顶部通栏广告
您的位置:中国艺术报 > 资讯 > 正文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孟宪琪专访2024.1
2024-01-29 20:06    网络
0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孟宪琪

  为中国美术培根铸魂

  孟宪琪简历,1962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首届研究生班。

  历任:北京大学贾又福艺术工作室助理、贾又福艺术研究基金副秘书长、贾又福工作室组织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艺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墨研究院副院长、李可染画院麻黄梁创作研究院副院长、贾又福麻黄梁艺术中心副主任、贾又福麻黄梁艺术中心研究员、李可染画院研究员。

  出版有《孟宪琪画集》《中国当代水墨精品孟宪琪卷》《走进名家工作室年迹·癸巳年·孟宪琪·山水卷》《走进名家工作室年迹·癸巳年·孟宪琪·马·卷》等精品画册。

  师承有别立新格 画到无求品自高

  谈孟宪琪水墨黄土艺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技法精湛。丰富多彩的中国画是华夏文明、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和形象展现,与中华民族的文明与发展相辅相成,是其它艺术不可代替的。作为反映时代精神和审美取向的当代中国画坛现在是百花齐放,流派众多,名家辈出,有繁荣也有担忧。其中有的作品只重视工笔再现,不重视写意表现,有的为创新而胡乱夸张变形,失去了物象基本结构和形态,有的强调操作性和技术性,忽视自我性和抒写性、有的以假丑、恶、俗为创新,视、真、善、美、正为过时,有的又以传统为尊、不借鉴西画的长处等现象,作品耐看不耐品,失去了中国画的传统基因、文化属性和思想内涵。怎样才能以此为鉴,使中国画发展既不以古为尊,又能兼收并蓄、坚守中国画文脉,只有根植传统,提高个人文化修养,立足生活,面向世界,以中国画创作理念为依托,用真情实感表达中国儒、释、道哲学思想和时代精神为宗旨,才能让中国画艺术真正作到与时俱进,永远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以上现象可以从孟宪琪作品中找到一些答案。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192x92cm

  传承之根,同样是形象艺术,西方画主要以具象为标准,以科学为原则,以技术为手段,无需多少主观表达和师承渊源。中国画,则以自然物象为依据,以取舍后的意象为准则,以抒写性为形式,要有一定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知识与学习,中国画更有“功不深难以表达,眼不济难以发现,悟不高难以深入”的说法。在孟宪琪的作品中可看到他深知,没有传统之源,没有师承之根是不行的,既不能深入也不能胜出。所以他从初中到大学就热爱书画,对西方绘画艺术作过长期的学习,对中国汉、唐、宋、元、明、清传统绘画和现代中国画作过长期深入的研究。除了从荷兰油画家伦勃朗画中借鉴了物象明暗、用光、场景空间处理和维米尔画中的光影、色彩变幻之法,从而增强了黄土高原和太行山水在月下广貌无垠的神秘与静穆,又不失正宗的中国水墨意象,没有生搬硬套,实为活学妙用。

  《听泉图》 138x70cm

  在对传统经典研究中,他从汉画像砖中学到了古朴沉雄,从唐代王维的画中学到了境界幽远,从巨然画中学到了烟岚气象,从宋代范宽画中学到了正大雄伟,从元代王蒙画中学到了苍茫深厚,从明代沈周的画中学到了清淡古雅,从清代石涛、龚贤画中学到了清丽洒脱和深沉润泽......并从郭熙的画中学到了山水画中的平远法、高远法、深远法及远近、大小、虚实、奇正的空间构图。为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知行合一,几十年来不辞辛劳、在严寒酷暑里写生于塞外边陲、戈壁沙漠、桂林黄山、太行峨眉、黄土高原、苦心探索水墨黄土高原绘画的风土人情、人文内涵,展现出对艺术的纯粹与赤诚和几十年的深层次探索与思考,能于质朴中见精致,静穆中见灵动,笔墨中见风骨,布局中见胸怀,古意中见今情。构建出了自已以书入画、以线立骨、淡墨成象、写生为用、构图严谨、意象造形、虚实相生的个性笔墨艺术语言。

  《曲自塬上来 歌从壑中生》 138x70cm

  个性之象,何为艺术?以个体感受与性情、个体认识与审美和个体意象为表现的形象叫艺术。不看署名、只看作品就基本能识别出是那位画家的作品才叫艺术,要有与古人与今人不同的笔墨和面目才叫艺术,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叫艺术。从他画中题材看,以描绘西北高原和太行山岳的意象为主,又旁及骏马、牛羊等对象为辅,主次分明,各有侧重。在他的作品兼备了黄宾虹山水的内在之美,李可染山水的返璞归真之美,庄子的天地大美,贾又福山水的意境之美但都不是他们作品的模仿和复制。

  《夜深静卧百虫绝》 42x69cm

  认真细品,我们会发现几个特点:一、是画中的水墨流云浓淡相宜,如仙气似烟岚,时而升腾,时而飘动,来去自如,婉约多姿,妙曼轻盈,既增强了画面的动静韵律,又平添了作品的无限遐想。二、是造型上突破了传统和现代山水画以横式全景的造型习惯,独辟蹊径,用以小观大的哲学思维,提练其中一段山峦、二座山峰,加以描绘,作到以意塑型,以神造象,因心造境,情景交融,达到小中见大,以少胜多、主体突出、形质皆备的艺术效果。三、意象描绘、当代山水画家多数都是用看得见的传统粗笔重墨以刚为主的“气势”营造意象,他则独辟蹊径用细笔淡墨,以柔为主的“气象”营造意象外柔内刚、静中含动的光影感、梦幻感和诗意,为画坛罕见。更具学术性、开创性,耐人寻味。四、不论作品大小和形式,都是以情入画,以写为主,大美为真、诗文为魂,境界为上,蕴含着文人画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要素,令人沉思和回味,提升了文化品位和艺术境界。五、他走出了画界一直认为“笔墨就是中国画全部”的错误理念,及“画为文之极”的肤浅认识。认为只要掌握了中国画笔墨、造形、构成等技法,就完成了中国画个人气质、审美追求、文化修养、民族精神的表达,入了道。如真有这么简单,中国书画就不只有十大名画、三大行书了,大师巨匠到处可见。而他仅用最纯粹的水墨与线的长短、粗细、墨的浓淡变化,作到了用墨为黑、留纸为白、清墨为灰的渲染营造出了变化无穷、生动鲜活的意韵形象,没被笔墨所奴,没被师承所困。这才是大道,外在的东西都是小技,小技易得大道难求。由此的形成了不仅有苍莽厚重、静穆幽远之形,又有雄浑内敛、深邃博大之神的双重艺术风格,体现出沉雄宏大、从容豪迈的民族气概而格调不凡。

  《九月秋正高》 200x200cm

  文化之魂,这是中国画“道”的范畴。她超越了形而下的技和个人审美的艺,是形而上的道,看得见的技和艺,是为了表达看不见的道而服务的。道,是一个民族和社会、一个时代和民众审美取向,文化意识、思想道德、精神境界、社会风尚的折射和反映,直指生命和灵魂,是个人之艺和外在之技的沉淀与提升,是艺术的灵魂和精髓,这才是大道。没有这个灵魂和精髓,艺术便沦为笔晕之形式、个人之花瓶,就失去了“艺(画)为时代歌”的意义和价值。这一点他是十分清楚。因此在几十年深研传统、转益多思、不断实践和探索书画之外,还对中国诗词、文学、辞赋、历史、哲学等知识也用功较深,如他拟的画名《千古苍源育桑田》《梦话笔底乾坤》《三秦无处不华章》《大地苍茫厚不言》《千古一轮月时序万世心》便见其文化修养,做到了以书画为主,旁及其它知识。因而他笔下的水墨黄土绘画艺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呈现出山水画平远的线条美、深远的意境美、阴阳相生,天地和谐的空间美和与众不同,盘旋向上的孟氏高远美。不匠气、不俗气、不燥气,充满着文气、活气和生命元气。

  《牧歌曲曲动乡情》138x70cm

  正所谓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里既有对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坚守与传承,又有对时代精神与审美意趣的认识与表达,既有对西画光影空间的借鉴,又有国画的笔墨情趣,既有对客观物象的描绘,又有对主观意象的表达。平衡了物象与心象、叙事与抒情、古典与现代、学术与艺术的关系。完成了中国山水画以物象形、以意写形到以神传情,以文为魂,大美为真,境界至上的艺术转换和品位提升。增强了学术深度、艺术广度、思想高度和价值收藏性,为现代新北派山水画中出类拔萃的代表,拓宽了黄土绘画艺术的新范式、新境界、新高度。达到了苏轼评王维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和“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艺术造诣,阐释了诗是画的精神和灵魂,画是诗的形象和延伸、诗画合一,形质双谐的辩证思想,作到了“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更让我们从他似与不似和不似之似的作品中穿越时空看到了华夏文明的起始、中华民族的脊梁、炎黄子孙的足迹、不忘初心的艰韧、中国历史的沧桑、中国绘画的博大,保家卫国的风骨、人与自然的和谐,故土家园的眷恋,诠释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豁达从容、和谐共生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儒家文化正大之气,佛家文化的空灵之韵和道家文化的清逸之境。

  《大地苍茫厚不言》 200x200cm

  鉴于以上因素,他的水墨黄土绘画艺术,有诚、纯、情、韵的属性,没有固步自封,敢于突破藩篱,守正创新。改变了黄土绘画热情粗犷、雄强奔放的审美趋向,呈现苍茫、悠远、博大、深邃的时代审美新取向。观之有身临其境、情景交融的感受,品之有皓月入怀,清风出袖的惬意。是理性思考与感性表达的统一,是现实主义与浪漫情怀的结合,是艺术与思想的结晶,是华夏文明与时代精神的演绎。有言道:小家看笔墨、名家看气象、大家看思想。他的作品给人们以无声胜有声、画尽意不尽的艺术穿透力和心灵感染力。蕴含着优美的“诗意”和深沉的“哲思”。不论从笔墨语言、山水图式个性风格还是审美主张、人文思想方面品评,他不仅是贾又福画派的传承人,更构建出了作为水墨黄土绘画艺术开拓者应有的专属品牌,学术地位和艺术价值。践行了一位艺术家在实现中华民族文艺复兴的道路中,与时俱进、为黄土高原人文精神代言的责任和使命。他的成功将会成为研究中国绘画史中,黄土高原绘画艺术不可替代的典范写入中国美术史。

  张剑

  于巴蜀松荷轩

  2023年7月15日

  《樵赋》 68.5x34.5cm

  《寒天催日短 牧歌伴月行》 68x46cm

  《醒时方知非梦 笔底尽佳乾坤》 244x124cm

  《只缘好山入梦来》 244x124cm

  《春雪夜话图》 138x70cm

  《乾坤万里放眼 时序千年吾心》 190x177cm

  《三秦交响图》 42x60cm

  《唱吾高塬曲 和与九州听》 161x123cm

  《西北望 歌悠扬 飘然达四方》 36x51cm

  《西北望乡何处是 高原见月几回圆》 28x40cm

  《千里冰封素裹 万里暖阳满天》 50x50cm

  《不知天上宫阙事 信步胸中山河间》 180x98cm

  《信步高塬听我歌》 180x97cm

  《山近当吟冷 泉高入梦喧》 39x39cm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发送邮箱:918825737@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标签
“纸耀东方 赓续传承”东方纸艺新人新作展长白山站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孟宪琪专访202
共绘中法友谊 | 2800+青少年汇聚重庆印象城现场创作
2024艺教工程·少儿公益春晚《龙娃闹新春》成功录制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20 yishubao.net.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艺术报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918825737@qq.com  -  合作QQ: 336787430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