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列表页顶部通栏广告
您的位置:中国艺术报 > 书画 > 正文
艺术个案研究 | 孙银海:“笔绘山河锦绣” | 2025
2025-05-06 16:26    网络
0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精神镜像,编码个体与时代记忆。当下全球化和数字技术改变文化生态,艺术创作跨越地域与媒介,成为跨文化对话载体。本研究以艺术家个案切入,透过作品形式美学探寻背后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因素。传统艺术史研究受限于线性叙事或天才论,易简化艺术家。

  本课题构建“微观 - 中观 - 宏观”三维研究模型:微观上解构视觉符号还原创作密码;中观上比较跨地域艺术家社群确定文化迁徙中的坐标;宏观上连接多种理论揭示艺术的社会推动作用。

  方法论上除传统方法外,引入数字人文工具和参与式民族志。研究学术价值在于填补艺术家研究空白并回应当代艺术研究范式危机,为艺术社会学提供新分析单元,启示构建更好的艺术评价体系。

  全文以特定线索展开,探讨艺术主体性在不同权力场域中的重塑,既是对个体艺术生命的凝视,也是对艺术本质的当代追问。

  孙银海:笔名孙月海,号大怀。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市顺义区五、六届政协委员、北京市顺义区文化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山水画研究院研究员,荣宝斋画院唐辉工作室画家,九三学社北京书画院画家,河北美术学院教授。

  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馆、北京八一美术馆、北京荣宝斋、北京君德益红木艺术馆、烟台美术馆、宜兴美术馆、兰州美术馆、天水净土寺、日本京都美术馆,俄罗斯圣彼得堡美术家画廊等地展出交流。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中华工商时报、书法报等媒体先后报道研艺育人事迹。河北美术出版社、荣宝斋出版社、当代美术出版社、《收藏人物》出版社、华夏水墨丹青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辑七种。

  其作品博大雄浑与婉约情趣相得益彰,多年来对中国经典传统文化广泛涉猎、深入研究。致力于将万物类象的五行属性与书画审美的有机结合。同时根据作品悬挂环境的具体方位,结合收藏者本人的基本信息,健康状况,赋予作品更多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同时让观赏者心旷神怡,悦人悦己。

  情系燕山,诗意壮美

  ——艺术大家孙银海作品欣赏

  孙银海从小生长在燕山脚下的的一个山村里,是地道的“燕山山民之子”,就像恋母情结那样,童年的他对燕山的情感是真诚的。燕山绵延数百里,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孙银海在雾灵山、云蒙山、百花山岳形胜之地无不涉猎,自驾车两年行十余万公里,创作写生稿上千幅,孙银海的写生新作,自然与其生于斯长于斯的山缘有关,也与这位阅历很深的画家对燕山的再认识有关,孙银海的骨子里有着浓烈的乡土文化气息!

  案头清供(横48、纵48厘米)

  他是通过乡土意识去描绘燕山风情的,而不是纯粹的画燕山,创作山水画讴歌故土,在他的心目中,“燕山是父亲”,他正气浩然,震古烁今,直冲霄汉;“燕山是母亲”,她以温柔的胸怀哺育和拥抱着世代生息在她怀抱中的燕山子孙;“燕山是北方的脊梁”,她匍匐于神州大地,擎天支地,寰宇一柱。

  晨风和煦(横48厘米、纵48厘米)

  实际上,乡土诗情是他表现燕山山水的一个角度。一方面,作为一个从小就生于燕山脚下的他、他的精神生活里一直都不乏理想生活的想象,而这种诗情恰恰是此种理想生活的对象化,是对现实的文学性的超越;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他总是试图用传统笔墨去呈现他所熟悉的这种具有燕山山脉地理与气候特征的乡村图景……

  山高水长—瀑布(横240厘来、纵100厘米)

  他以泼墨、破墨、积墨三种墨法将燕山的自然美景与个人情怀完美地融合呈现,既继承了“北宗”山水厚密繁茂的苍劲景象,又兼具了“南宗”山水洒逸俊秀的唯美意境,融入了燕山山水诗意壮美的气势,力求做到黄宾虹所讲的“笔墨精神,千古不变,章法面目,刻刻翻新”。《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一》:“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南朝陈徐陵《出自蓟北门行》:“蓟北聊长望,黄昏心独愁。燕山对古刹,代郡隐城楼。”明徐祯卿《寄华玉》诗:“去岁君为蓟门客, 燕山雪暗秦 云白。”还有现代人对天人合一哲学的再觉醒,无疑又是他从理性上把握燕山魂魄的意识。正是那种真诚的朴素的乡情和这宏观地把握燕山魂的理性认识的化合,升华了他那燕山新作的精神内涵。此时的他,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山民”,而是对中外艺术规律有所把握、对个人的艺术思维有所把握的真正的大艺术家!

  丰年(横48厘米、纵48厘米)

  他也不仅仅是一个北方的汉子,而是自觉地发现了自己与北方山水之间在艺术本质上有着同构关系的艺术家。所以,他明确了自己的美学追求:“不作阴柔、小巧、纤弱的诵叹,不是即兴小诗和靡靡之音”,他追求的是“大自然的深沉、雄壮、浑厚、凝重、博大、交响乐般的阳刚之气”。

  老屋小院(横48厘米、纵48厘米)

  这种气质渗透在他的巨幅作品中,渗透在他的山形和笔墨之中,孙银海的作品运用了现代艺术的形式语言,尤其是在写生上采用了不同的手法和技巧,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和表现性,或是严谨细腻,或是宏大粗犷,或是坚凝浑厚,或是率性风发。但整体而言,其特征是“满、密、厚、重”。加上对宋代山水绘画传统的汲取,将燕山恢宏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浅山秋意浓(横500、纵200厘米)

  所以说孙银海的山水画是发轫于对古代绘画的传承,成型于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创新,进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笔墨语言,他笔下的燕山与古人不同,他从视角上俯瞰燕山脉的脊梁,由近及远曲折递推,并在造型上虚其轮廓,将线条暗含在笔墨肌理之中,再以松动而灵活的细笔精皴表现美好的燕山景象,使得整幅画面的气象感觉饱满而热情,即所谓“胸有丘壑方能笔下生风”。

  瑞林堂(横200、纵60厘米)

  孙银海笔下的山水画幽静阔雅,展示着他视野中“山”的绮丽多彩,并具有诗性的“魂灵”,他在刻画燕山山脉的烟迷雾朦之景时,尤显出诗意化的燕山朴实与厚重。他以细密的笔墨语言建构出引人入胜的燕山风光,并用他自己心灵的想象融合诗境营造出画家内心的情感意象,再现一组“山川”世界,朴实地构成颇具“美”且富有诗境的大山境界。

  山高水长—红云(横200厘米、纵120厘米)

  他的山水画,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浑厚的态势,是“活”的山魄所源出的朴素形成,在他的山水作品中,远景、中景、近景叠加,渲染着山的气势和水的韵致,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给人以山外有山、无穷无尽的感受。远山和近山交相辉映,再现山群的宁静和辽远,近山的勾皴刻画,黑白的对比构成,凸凹出山体的刚毅劲拔,石之高,水势如瀑;石之平,水流如席,岩石叠垒,犬牙交错,石壁皴茵,浪花泛白。

  雁南飞(横48厘米、纵48厘米)

  错落的树木,成为画作生命的衣纱,点点滴滴的亮色在浑厚的肌体上闪烁,处处镶嵌了作者的智慧和感情;朦胧遥远的雾气,勾勒出魔幻的自然奇景,近观画面,多条瀑布飞流直下,澎湃流淌,浪花击石碎裂,犹如白银四溅,谷涧汇流成看不见的蓝色深潭,令人无比遐想。山崖间翠绿的小树交织互生,侧展身躯,千姿百态,争相斗艳,随处所观,画中有画,云为媒,富水相连。古刹交错掩映山林,营造出一番脱离世俗的禅修意境。

  云水谣(横48厘米、纵48厘米)

  生命的活力展现在孙银海的山水画中,似飘动的云,流动的雾,其势自然,其山川透出大气野逸的气韵,让人看到那山川涌动的生命气息,这种生命的活力源于他对古法的透悟与理解。由此可知,孙银海的山水画在叩响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天然纯朴的心灵,一种发自内心的呼唤,而且他是在一种很是细密的语境中,阐述他热爱万里江山的宏大主题,致使一种美好,一种憧憬,一种审美理念的抒写形式在升华,他在用心灵刻写绵绣江山一草一木的生命章节。

  长城长(横48厘米、纵48厘米)

  孙银海用他的审美视觉刻写出的山川景物,充满诗意及爱山情节,其作品从传承古文脉的感悟中拓掘山水画的意境,他所启用的笔墨语言,严谨细密而且表现了他对古法的理解与觉悟,从而形成他自己的笔墨语境,达到谨细精妙的完美画面,成就了情系燕山的绘画内容。

  无量胜境图(横500、纵200厘米)

  中国山水画强调的是画家以描写自然景观,反映“致广大、尽精微”,然后画出作者日积月累之所见、所知、所想、所思。同样,山水画家尽管离不开独特的视角观察与物象的写生重塑,却能自觉地超越视角,甚至勾连起人们的乡土情怀、自然景象与历史关照,从而透彻地反映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向往,孙银海以浓厚细腻的乡土抒情情感,表现了浓郁的对故土和燕山父老的眷恋之情,用文人笔墨来表现燕山意象、以历史与人文来超越乡土诗情。“笔墨当随时代”,我们坚信这位情系燕山的山水画家孙银海未来还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为燕山传神阿堵诗意壮美的精美画作。

  ——黄强

  燕山雪(横120、纵240厘米)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发送邮箱:918825737@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标签
艺术个案研究 | 李洋:“素衣工笔韵” | 2025
艺术个案研究 | 孙银海:“笔绘山河锦绣” | 2025
艺术个案研究 | 刘海丽:“画布绘星芒” | 2025
艺术个案研究 | 王应天:“刀锋藏万象”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20 yishubao.net.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艺术报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918825737@qq.com  -  合作QQ: 336787430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