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个案研究 | 刘辉:“新韵绘丹青” | 2025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镜像,始终以感性形式编码着个体与时代的双重记忆。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生态的当下,艺术创作已突破地域与媒介的藩篱,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活性载体。本研究以艺术家个案为棱镜,旨在穿透作品表层的形式美学,探求其背后交织的文化基因、心理图式与社会能量场。
传统艺术史研究常受限于风格演进线性叙事或天才论范式,易将艺术家简化为艺术运动的时间注脚。本课题则尝试构建“微观—中观—宏观”的三维研究模型:通过视觉符号的考古学解构(微观),还原个体创作系统的生成密码;借助跨地域艺术家社群的比较研究(中观),定位个案在文化迁徙中的坐标位移;最终连接后殖民理论、媒介生态学等视角(宏观),揭示艺术实践如何作为社会变革的隐形推手。方法论上,除图像志分析与档案梳理外,更引入数字人文工具进行创作母题的语义网络建模,并采用参与式民族志深入艺术家工作室,捕捉未被文本化的创作现场逻辑。
此研究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填补某艺术家系统性研究的空白,更试图回应当代艺术研究的范式危机——当NFT艺术颠覆物质性、AI创作挑战作者主体性时,个案研究如何超越传记式书写,成为解码文化转型的密匙?我们期待这项研究能为艺术社会学提供新的分析单元,同时启示文化机构构建更具生态性的艺术评价体系。
全文将以“创作语言的重构—文化身份的协商—社会介入的路径”为线索,在流动的现代性语境中,展开一场关于艺术主体性如何在不同权力场域中自我重塑的思想实验。这既是对个体艺术生命的深度凝视,亦是对艺术何为的当代诘问。
刘辉,职业画家。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秦少甫当代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行业法学会书画院研究员。2015年,师从中国铁路美术家协会主席李嘉存先生学习大写意花鸟画,并得康宁老师无私亲炙。2019年至今,师从秦少甫老师,在清华美院秦少甫高研班学习。
艺术年鉴:
2021年4月,作品《溪烟过禽》入选“抱石风骨·首届中国画双年展”;
2021年12月,作品《版纳春色》入选“首届‘倪云林’全国美术作品展”;
2023年1月,作品《西园新秋》入选“2022·中国写意画作品展览”;
作品《秋韵》等入展中国行为法学会廉政研究委员会、廉政书画院主办的第六、七、八届《行廉致远――中国廉政文化书画展》,获优秀奖。2021年公安部第一届警察节书画展获优秀作品奖并收藏。
2024年4月,作品《暴雨中的“冬古拉玛”妈妈》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新征程 新篇章――第八届全国架上连环画展览”。
2025年3月,作品《秋天鸣禽》入选轩辕情全国美展。
与李苦禅大师的入室弟子康宁先生(师爷)合影留念
与中央美院国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立辰教授合影留念
与中国山水画研究院陈克永院长合影留念
康宁(师爷)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